研究表明,60%以上胃泌素瘤為惡性生長,F有的實驗室和臨床檢查指標對該腫瘤的預后判斷價值有限。胃泌素瘤發生的分子病理學機制尚不清楚。最近的研究發現,在某些內分泌腫瘤中,1號染色體雜合缺失(LOH)可能導致一些未知的抑癌基因丟失,從而在相應腫瘤的發生中起重要作用,并能預測腫瘤惡性生長。因此,本研究擬檢測胃泌素瘤中有無1號染色體的LOH,后者是否與腫瘤生長相關。同時探索在該染色體上有無LOH頻發區域。
研究共納入27例胃泌素瘤患者,平均隨訪7年。所有病人均接受實驗室檢查和影像學診斷以及手術治療。以后每年隨訪并進行影像學檢查(CT,MRI等)。腫瘤惡性生長定義為:腫瘤體積增長>25%/月,或出現新的腫瘤病灶或發現廣泛肝轉移。
結果顯示,約67%病人術后治愈,7例病人發生術后肝轉移。12例(44%)病人在隨訪中出現腫瘤惡性生長。1號染色體長臂(1q)LOH的發生率為12/27例(44%),LOH頻發于1q31~32(8/27例,30%)。有1q LOH的腫瘤,10/12例(83%)為惡性生長;無1q LOH的腫瘤,僅2/15例(13%)為惡性生長(P=0.0004)。7例術后肝轉移腫瘤中,6例為LOH(86%);而20例無肝轉移的腫瘤中,僅6例(30%)有1q LOH(P=0.017)。另外,12例有LOH的腫瘤中,8例(75%)有1q31~32 LOH,此為1號染色體上LOH最為頻發的區域。1q31~32 LOH也與腫瘤惡性生長顯著相關(P=0.0056),與術后肝轉移顯著相關(P=0.011)。1q LOH與胃泌素瘤患者年齡,腫瘤大小,原發位置和血清胃泌素水平不相關。
我們的研究提示,在散發型胃泌素瘤中,1q LOH發生率為44%,1q31~32為LOH頻發區域。1q LOH和1q31~32 LOH與胃泌素瘤的惡性生長及肝轉移顯著正相關,具有預后價值。1q31~32區域可能存在與胃泌素瘤生長或肝轉移相關的抑癌基因。
|